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他們在島嶼寫作II《如歌的行板》











  昨天看了「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之瘂弦《如歌的行板》紀錄片,由苜宿媒體
出版,陳懷恩導演拍攝。深受感動,除了對於瘂弦老師有更多一點的認識,畫面、文字
、聲音對話都精美扎實。

  紀錄片一開始由瘂弦進入目前定居之加拿大當地理髮廳開始,理髮師問他叫做什麼
名字,「瘂-弦-」「YA-HSIEN-」, 鏡面映出老師的面容這樣清晰地介紹自己,頗
有一種帶領觀眾正視進入瘂弦的生活,故事以及視野。然後就是經典的讀詩之作了:

  「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一點點酒和木樨花之必要/正正經經看一名女子走過
之必要/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碼認識之必要……」畫面是老師坐在長長的林道上,一位白
髮淨白的老者理直氣壯地唸著自己的詩,接著走出林道,「散步之必要/遛狗之必要」
與他的狗狗(名叫兔兔)一路走回自己的住處。

  「…/陽臺、海、微笑之必要/懶洋洋之必要」
  如歌的行板就以這樣平實、從容的節奏揭開面紗了。

  覺得此部片大致可分為幾個片段:創世紀60週年紀念、詩人的故鄉河南南陽的記
憶、隨國軍來台至創辦創世紀詩刊、詩人之愛、任聯合副刊主編、與文壇前輩友人後輩
之情誼。其中有幾個片段讓我特別印象深刻,在瘂弦老師返台前往創世紀詩壇老友聚會
時,其中一位詩人這樣形容瘂弦「如果有人能夠懂得他人的心念流轉…」,及詩人管管
演誦《鹽》的震撼(原來詩能夠放得這麼大)。

  關於人的情感。瘂弦老師提起覃子豪先生對他的影響,情緒幾乎溢滿;去見林懷民
老師時兩人在書櫃前的對話,隨手翻閱到一本關於梅蘭芳的書,說起孟小冬對梅蘭芳說
的那句「婉華,別怕」,瘂弦老師有點激動,而林懷民遂直截給予深深擁抱的畫面;在
吳晟老師的書房,吳晟與席慕蓉談起瘂弦老師對他們的影響,帶出《印度》社會主義的
風景跟《紅玉米》對於戰亂時期的遺憾與無奈;在蔣勳老師的畫室看蔣勳特意選用日本
手工紙抄寫瘂弦老師的詩,以及在淡水河畔,瘂弦坐著聽蔣勳讀詩。
  
  「還看得見嗎?(因為傍晚了天暗,蔣勳只能憑藉路燈讀詩)
   再繼續唸吧,我聽了很過癮。」

  許多情感是躲在畫面背後的,依附在對話的背面。當中非常可貴的是詩人的書信往
返,字的可貴,情的真切,自詡為「最後一個尊敬文字的世代」,書信厚厚的,瘂弦老
師將愛妻橋橋女士的東西都放在一只木箱裡頭-「橋」的世界。不太看,也不太忍看。

  任聯合副刊時與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先生的情誼,老先生略帶笑意地談起酒棋,說
當年只為了將對方撂倒,講得多麼硬切,最後獨坐在桌子一側的風景又是孤寂。

  由人情貫串,加上許多美麗的風景,導演擅於提醒觀眾,最美的時候是人在自然裡:
瘂弦老師獨自站立回首密林/「到了河南什麼才叫做遙遠」,在林道上騎腳踏車的老伯
身影/瘂弦老師看著火車經過,彷彿數著什麼似的豁然大笑了出來/在溫哥華聽街頭藝
人彈奏吉他,談論詩的樣子。這些都是很簡單的生活片段,卻教人難以忘記。

  最後想節錄一段當中最為喜愛的瘂弦老師讀的《瘂弦詩集》序的片段,字的軌跡不
曾騙人,這位溫情可愛的長者,彷彿再次娓娓道出自己內心的靈魂想望:

  「人生朝露,藝術千秋。
   世界上唯一能對抗時間的,
   對我來說,大概只有詩了。

   可是就這麼一點點的詩作,
   如何能抵抗洶湧而來的時間潮水呢?

   我真希望能繼續追尋,
   我青年時代的夢想,
   繼續呼應內心深處的一種召喚,
   並嘗試在時間的河流裏逆泳而上。」


  最後理髮師與瘂弦老師的對話也很有意思,大意是創作的人不會被時間遺忘,因為每
一天都有人會看見你的作品,彷彿每一天又再重生一次。看完紀錄片,心中充滿激動,好
像也在當中得到了很多,很期待之後的片單,不由得發自內心地感謝整個工作團隊。

----
小記:看完覺得瘂弦老師好可愛啊~~執拗地跟女兒說在餐桌上不要當低頭族,吃飯是談話
的時刻,然後叫女兒吃飽一點免得睡前吃宵夜,瞬間被打槍「你還不是常常睡前吃東西」

  「我是舉我的例子當反面案例嘛」

  什麼啦這XDDD
----

相關資訊:http://www.poemmovie.com.tw/hom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