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6日 星期三

再看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開場時響起席尼˙貝雪(Sidney Joseph Bechet)的《Si Tu Vois Ma Mere》
(你是否看到我的母親?),交響弦樂悠揚搭上巴黎街景,在每一小節的音符就要
擲地時,從小酒館到石磚道,從羅浮宮到凱旋門,雨中的咖啡店與交通,所有人踩
著不快不慢的腳步,一步步拼湊出巴黎的日常模樣。隨即是主角對巴黎的讚嘆,看
著莫內作畫的荷池畔,恨不得就要馬上落居巴黎。

  這是一個美國作家愛上巴黎的故事,應該說他懷抱著自己創作的夢想,嚮往1920
年代的巴黎,那時有費茲傑羅、海明威、達利、柯爾波特、畢卡索、派楚斯坦等等
名人,主角甚至稱它為「黃金年代(The Golden Age)」,因為未婚妻的父親(也
就是準岳父)至法國併購法國企業(這裡間接隱喻了美法情節)而隨同至巴黎遊玩,
主角樂愛舊時代的一切,因而被巧遇的友人Paul戲稱是「逃避情結」。在某次的午
夜漫步中,主角吉爾潘德意外地搭上了舊式汽車而來到1920年代,遇見他心目中的
黃金年代。

  距離上次看本片應該有半年之久,當時我尚未讀完費茲傑羅(Scott Fitzgerald)
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如今當主角穿越時空在派對上與其相遇握手時,
「你好,我是費茲傑羅。」我整個震驚程度與主角吉爾無異,說到這裡必須激賞男
主角歐文(Owen Wilson)的演出,他將「陷入自身創作以及幻想,顯得與"現實"
世界格格不入」的侷促演得恰到好處。坦白講,有時我也常窘迫地陷入這類的狀態,
像隔層時空似的,與他人怎麼也望不穿彼此。這就不提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
於此片中營造出的奢華氛圍,除了派對的華麗,文學家、藝術家的交會更是給了觀
眾一個理想的交代。

  其中我很喜歡飾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演員Corey Stoll,儘管對於
海明威不是頂熟,但他徹底演活了一個「直接、強勢、信念充足」的大文豪,他亦
給予主角心靈上的指導,一開始問主角說你怕死嗎?主角說當然怕,海明威則說怕
死的人怎麼創作出偉大的作品?你有沒有與某位偉大的女性做過愛?

  「我相信真正純正的愛情,
   能產生一個紓解死亡的階段,
   所有的懦弱都出於沒有愛,
   或愛得不徹底,這兩者一樣。

   勇敢而真誠的人,能夠直面死神,
   就像我認識的一些犀牛獵人那樣,
   或是像貝爾蒙蒂,
   他具有真正的勇氣,
   正是因為他們的愛擁有足夠的激情,
   可以將死神從腦中驅逐,
   直至祂的下一次回歸,
   就像對我們所有人一樣,
   到那時,你就必須再,
   真正地做一次愛了。」

  ----

  或是詩人/評論家葛楚斯坦(Gertrude Stein)對於吉爾作品的評論:

  「我們都懼怕死亡,
   並質疑在宇宙中我們身在何方,
   藝術家的使命,
   不是向絕望屈服,
   而是找到一方解藥,
   來對抗存在的虛無。

   你有著清晰而生動的思緒,
   別表現得像個徹底的失敗主義者。」

  ----

  最後主角藉由畢卡索的情婦Adriana(Marion Cotillard飾)對於更早期1980
之《美好年代》的嚮往,那是高更所處的時代。而體會到每個人對於心目中「美好」
的定義都不盡相同,最後他認清了,自身所處時代的瑰麗是要由自己去開啟,儘管
不怎麼喜歡,但畢竟最適合自己的時空,仍是現在。他選擇離開未婚妻,於巴黎定
居,於是最後導演給了一個溫暖的結局,在橋上巧遇唱片店的女孩,她也和他一樣
不介意在雨中漫步。...



沒有留言: